百相越沧溟,定颜守中见惊鸿——非遗变脸传承人姚则浩的破壁之路

时间:2025-04-22 编辑:全球娱乐风尚 来源: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话题

2025年乙巳蛇年新春,伦敦特拉法加广场被一片中国红点亮,作为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海外庆典,这场活动吸引了全球80万观众齐聚现场,创下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春节庆典,同时被中国外交部、央视新闻、伦敦市长办公室、BBC新闻等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当川剧变脸的鼓点响起,一位中国青年演员以雷霆骤变之势撕开脸谱——蓝面蛟龙、金甲战神、素面真容层层递现,“一秒三变、抓脸、回脸”等绝技震撼全场,掀起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当最后一层脸谱在欢呼声中褪去,露出真容的瞬间,姚则浩的眼底泛起灼热的泪光——这不仅是聚光灯的温度,更是民族自豪感从脊梁骨窜上心头的滚烫。演出筹备的过程中,也是一场与传统脆弱性对抗的战役,因川剧行头的材质、海关通关的层层关卡,姚则浩反复斟酌克服运输困难;根据异国气候和舞台条件不断打磨细节;筹备过程一波三折,直到演出结束,姚则浩的精彩表演被观众热情簇拥和守候。近距离与他交流、触摸道具间,姚则浩和异国观众完成文化的对话和共鸣。

作为“毛派变脸”第三代传人,他用一场《蛟龙出海》,让世界看到了川剧变脸艺术的惊鸿一瞥,让非遗文化在异国土地上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将川剧变脸的东方美学推向世界舞台,也揭开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用血汗与智慧书写的传奇。  

 1745298436113899.jpeg

 1745298452627594.jpeg


一、辣椒水浸出的传承:从江南少年到变脸传人

非遗传承的密码,往往藏在最痛的记忆里。

 “现在松了,你这辈子都别想摸脸谱!”姚则浩舅公的呵斥声至今回荡在姚则浩的记忆里。十岁那年,姚则浩的双手每日需浸泡于舅公调制的辣椒水中,指尖脱皮、丝线割肉。十三岁首次登台,崩断的暗线将脸谱绞在脖子上,观众的哄笑与油彩铜盆的翻倒声交织成少年时代的阴影,他蜷缩在后台戏服堆里,咬破的腮帮子渗出血腥味。姚则浩的舅公却只是递来半张破碎的白脸谱:“我十六岁演砸时,班主让我喝烧酒配香灰镇神。”  

 

这些“狠心”的锤炼,最终化作扎进泥土的根。伦敦暴雨中的露天演出,雨水泡软脸谱面料,姚则浩徒手扯断绞死的丝线,以雨水为墨抹出半面花脸。掌声雷动时,他摸到掌心血口,忽然明白:“真正的传承,是血汗浸透的笨功夫。”那些曾被视作折磨的练功过往,如今成了他在异国风浪中扎进泥土的根——被辣椒水泡烂的手能在零下二十度稳抓暗线;被竹棍抽出的腰伤,练就巧劲化解舞台意外;十三岁绞死的脸谱催生出更保险的“双扣结”…… 他在挫折里咬牙坚持,也逐渐更为领悟变脸的要义——真正的技艺从无捷径,唯有用血肉粘合传统裂痕。

 1745298473162659.jpeg

 

1745298492597984.jpeg


二、在误读的裂缝处扎根:从川剧艺人到文明炼金士

2018年夏夜,温州百年古戏台的冬瓜梁在暴雨中坍塌,成为姚则浩人生的转折点。当开发商将刻着光绪年间的残梁标为“明清老料”出售时,姚则浩抱着鎏金脱落的戏神牌位,第一次意识到“让老东西开口说话”的紧迫性。这将他推向伦敦大学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课堂,也让他直面文化误读的刺痛——诺丁山古董店的清代蜀绣戏袍被标注为“日本江户服饰”;莱斯特广场的游客将变脸误认为《哈利波特》的“博格特”;甚至因“卍”字符引发骚动。    

 

“文化解释权的丧失比技艺消亡更可怕。”姚则浩说,这些碰撞在另一种程度上,让他找到破壁的契机,他开始用“炼金士”的姿态重构传统。他将关羽的“单刀赴会”比作“东方堂吉诃德”,允许苏格兰学生为张飞脸谱添上格子呢纹样,在伦敦中小学的课堂上,他教孩子们用可水洗染料绘制脸谱,为自闭症儿童改编音乐,舒缓表演变脸……当金发女孩索菲亚用蜡笔画出带泪滴的太极图时,姚则浩更理解:文化传播不是供奉僵化的标本,而是在误解的坩锅中炼出新的合金。

  

感慨一路行至于此,他说:“若没有诺丁山那件戏袍,我或许还在国内戏台重复祖辈的招式。但文化传承者的使命,就是要在误读的裂缝处扎根——因为那里最痛,也最能长出新的血肉。”  

 1745298566148815.jpg


1745298585176685.jpeg

 1745298629118716.jpeg


三、雷霆骤变似水墨:在刚柔并济中破界  

姚则浩的变脸艺术,是一场巴蜀血气与江南灵韵的对话。

在代表作《夔门试刃》中,他脚踏川剧“四方步”登场,转身化为越剧“云步”,以旦角“遮羞扇”技法成为变脸的障眼法;抛接折扇的瞬间更暗藏“扇不过眉”的武生传统与“虎口擒扇”的川剧力道。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被他凝练为手快非目的,形神合一方为真的哲学:“变脸的快,是狂草笔走龙蛇下的定力,是数十年如一日将力道渗进青石板的稳。”  

 

面对非遗传承的困境,这位“90后”传承人认为应该以开放姿态破局:他尝试将以往束之高阁的川剧变脸带下舞台,注重和观众的互动体验,让观众零距离触摸,让感受走进观众的心。他说:“传统与年轻的平衡本质是‘对话’而非对抗”,例如川剧变脸和国民级手游合作,近期爆火的“00后表情包变脸”,通过“玩梗”争夺话语权。学业之余,他也构思着用AI修复黑白录像、建立开源脸谱图库。当下,以非遗传承人的敏感,思考着如何让老技艺在数字时代长出年轻血肉,姚则浩认为破局的关键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创新,在‘流量狂欢’中守住核心基因,让每一次破圈都成为深度传播的入口,而非消费主义的速朽符号。”

 1745298652552303.jpeg


1745298672136713.jpeg


1745298693815406.jpeg


四、定颜守中:让老手艺长出年轻的血肉

问及用分数自评追寻变脸艺术的履历,他说“如果满分100分,我给自己打75分。”姚则浩扣掉的25分里,有因练功失去的健康,有面对文化误读的无力,也有至今没教会舅公打视频的遗憾。但他始终记得,舅公檀木戏箱底压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浩娃子第一次夹起豆子——2010年惊蛰。”  

 

从江南戏台到特拉法加广场,从辣椒水浸泡的双手到AR技术修复的脸谱,姚则浩始终践行着“如果文化有形状,一定是中轴不动的定海针”。正如他为自己艺术生涯写下的注脚:“百相越沧溟,定颜守中见惊鸿”——纵使万千面孔跨越沧海,唯有守住文化的中轴,才能在瞬息万变中,让世界看见那道惊鸿一瞥的中国魂。

 1745298724167791.jpeg


1745298743696457.jpeg

而今,那张压在舅公戏箱底的泛黄纸条,已从第一次夹起豆子的笔迹,化作80万观众欢呼声中的文化自信。常常被问及“为变脸付出值得吗?”,他承认曾经幻想过的“万人喝彩”确实存在,彼时那一抹中国红绽放在特拉法加广场的纳尔逊柱上的一瞬也满溢着欣慰,在新闻联播里看到变脸带着自己走向更大舞台的那刻也为自己骄傲,但姚则浩仍然永远怀念那个曾经以为“变脸能拯救世界”的天真孩子,也庆幸现实曾经撕碎了幻想,重塑他对非遗变脸的认知:期待中的“金线戏服”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袍子;真脸谱的硬度勒出无数血痕;以为的“变脸秘诀”其实是日复一日枯燥的练功时刻表;现实中微薄的门票甚至不足够支撑生计……但若重选一次,姚则浩坚定地说:“我仍会伸手去接舅公那罐辣椒水。也唯有破碎过,才知道哪些东西值得用血肉去粘合与坚守。”

 

非遗变脸传承的路仍在延伸,姚则浩明白,这条关于坚守与破壁的路,从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真正的惊鸿并不是刹那炫技,而是笨功夫长出的永恒。

  

作者:刘雯笛

 


相关文章